形态描述
形态 成虫:翅展125—170 mm。体背黑色,头颈、胸侧有红毛,腹部背面黑色,节间黄色,腹面也呈黄色。前翅黑色,具天鹅绒般的光泽,脉纹两侧灰白色。雌、雄异型:雄蝶后翅金黄色;外缘区每翅室各有1个钝三角形黑斑,斑的内侧有黑色鳞片形成的阴影纹;外缘波状、黑色;内缘具1条窄的黑色纵带及很宽的褶,褶内有灰白色长毛。雌蝶体稍大,前翅中室内有4条纵纹较雄蝶明显;后翅中室的端半部、各室的基部、亚外缘区及脉纹两侧均呈金黄色,其余则大部分呈黑色。翅反面与正面相似。
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细长,中间略宽,末端细尖,强度骨化。尾突短宽,膜质多毛。抱器瓣略呈方形,抱器瓣末端平齐,有1个膜质的小突起,具毛。抱器内突强烈骨化,熊掌状,端部有4列强齿突,基端有部分游离,这在本属中比较特殊。阳茎短粗。
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纺锤形,部分骨化。交配孔较小。前阴片中央有1个钩状突。后阴片有3个叶状突。囊导管中间细,交配囊颈宽大;囊突极大,约占交配囊整体的1/2,由小突起形成若干纵褶痕。
卵:球形,直径约2.5 mm,高约2.0mm。橙黄色,精孔处暗褐色。
幼虫:初龄幼虫体黑褐色,间有淡褐色纹,此淡褐色纹随幼虫的成长而渐显著。体表有许多肉瘤,末端呈桃红色。2龄起在第3—4腹节有1条泛桃红色的斜白带,但桃红色随虫龄增长而逐渐减退。老熟幼虫头宽约6.42 mm。头部圆形,黑色,臭角橙色,气门黑色。
蛹:头顶有1对向两侧突出的小突起。中胸两侧各有1小尖突,第5—6腹节亚背部各有1对突起。体底色呈橄榄绿色,触角桃红色,腹面有大面积黄色区。体长46~51 mm。
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细长,中间略宽,末端细尖,强度骨化。尾突短宽,膜质多毛。抱器瓣略呈方形,抱器瓣末端平齐,有1个膜质的小突起,具毛。抱器内突强烈骨化,熊掌状,端部有4列强齿突,基端有部分游离,这在本属中比较特殊。阳茎短粗。
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纺锤形,部分骨化。交配孔较小。前阴片中央有1个钩状突。后阴片有3个叶状突。囊导管中间细,交配囊颈宽大;囊突极大,约占交配囊整体的1/2,由小突起形成若干纵褶痕。
卵:球形,直径约2.5 mm,高约2.0mm。橙黄色,精孔处暗褐色。
幼虫:初龄幼虫体黑褐色,间有淡褐色纹,此淡褐色纹随幼虫的成长而渐显著。体表有许多肉瘤,末端呈桃红色。2龄起在第3—4腹节有1条泛桃红色的斜白带,但桃红色随虫龄增长而逐渐减退。老熟幼虫头宽约6.42 mm。头部圆形,黑色,臭角橙色,气门黑色。
蛹:头顶有1对向两侧突出的小突起。中胸两侧各有1小尖突,第5—6腹节亚背部各有1对突起。体底色呈橄榄绿色,触角桃红色,腹面有大面积黄色区。体长46~51 mm。
大小
形态 成虫:翅展125—170 mm。
卵:球形,直径约2.5 mm,高约2.0mm。老熟幼虫头宽约6.42 mm。
蛹:体长46~51 mm。
卵:球形,直径约2.5 mm,高约2.0mm。老熟幼虫头宽约6.42 mm。
蛹:体长46~51 mm。
生物学
1年发生2—5代,在中国南方几乎全年都能见到成虫,每年3—4月及9—10月成虫数量最多。成虫喜欢生活于炎热的丛林、山谷、丘陵及海拔1000 m之间,雨季最常见。成虫好访红色、橙色系列的花。雄蝶喜在树冠上或森林中开阔处徘徊翱翔,形姿雄壮,且有明显的领域行为。雌蝶则好栖息在林间荫地,飞行缓慢。卵单独产在寄主植物叶片背面或附近的杂物、枯枝上。幼虫期共有5龄,幼虫成长后常会咬断寄主的木质茎,使植物的上半部枯死。蛹为带蛹,附着在寄主植物的茎上或附近的植物枝上。由于蛹体的橄榄绿色有保护色的作用,故不易被发现。
寄主 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。
寄主 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。
生境信息
1年发生2—5代,在中国南方几乎全年都能见到成虫,每年3—4月及9—10月成虫数量最多。成虫喜欢生活于炎热的丛林、山谷、丘陵及海拔1000 m之间,雨季最常见。成虫好访红色、橙色系列的花。雄蝶喜在树冠上或森林中开阔处徘徊翱翔,形姿雄壮,且有明显的领域行为。雌蝶则好栖息在林间荫地,飞行缓慢。卵单独产在寄主植物叶片背面或附近的杂物、枯枝上。幼虫期共有5龄,幼虫成长后常会咬断寄主的木质茎,使植物的上半部枯死。蛹为带蛹,附着在寄主植物的茎上或附近的植物枝上。由于蛹体的橄榄绿色有保护色的作用,故不易被发现。
寄主 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。
寄主 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。
繁殖特征
1年发生2—5代,在中国南方几乎全年都能见到成虫,每年3—4月及9—10月成虫数量最多。成虫喜欢生活于炎热的丛林、山谷、丘陵及海拔1000 m之间,雨季最常见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陕西、四川、云南、江西、西藏、浙江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福建、台湾
分类讨论
本种与裳凤蝶T.helena很相似,但本种雄蝶后翅外缘斑内侧有黑色阴影,雌蝶外缘与亚外缘黑斑不连成带。